领导与下属的心理契约

假装这里有一张图片

心理契约这个概念最早是由一名叫丹尼斯·卢梭的管理教授,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,指的是雇主和雇员之间未成文的相互期待和预期

当一个人加入到一个组织的时候,他对于组织能够给他什么,他需要付出什么,是有一个预期的。人们会基于预期进行盘算,这种盘算是在每个人心里进行的,并不会明确的写入劳动合同,但这也是一种“交换协议”,这种交换协议,就叫心理契约

领导与下属之间天然存在着这么一种默契,领导运用公司资源,为员工提供成长空间,而员工以努力工作,为公司创造价值作为回报,是一种双赢的模式

心理契约是不是能够很好地达成,员工的直接领导起了很大的作用,有句话叫做“员工因公司而加入,因领导而离开”,员工的直接上级就是他与公司之间的桥梁


如果你是领导,要与下属建立良好的心理契约,你需要让以下三类信息传导到位

  • 了解下属想要什么?
  • 让下属明白你(公司)能为他带来什么?
  • 让下属清楚你对他的期待是什么?

首先,是了解下属想要什么?

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期望,需要具体的分析,有的人喜欢施展的空间,有的人则偏好稳定;有的人追求个人的事业,有的人则希望能更多的兼顾家庭

同时,人生的不同阶段也会导致需求的变化,有没有买房?有没有结婚?有没有生小孩?这些都会有很大的影响

另外除了物质上的需求,员工也会有精神上的需求,比如工作能体现价值,获得肯定,获得成就感等等

那么下一步,我们该如何得到这些信息呢?你可以进行一次坦诚的交流,做直接的询问,但更多的还是要靠平时的观察与了解

了解了需求以后,你需要让员工知道,公司可以提供哪些资源来满足他的需求?

很多人会觉得,自己能够给下属的只有薪水和晋升,当这两项受到制约时,就不知道该怎么激励员工了

其实领导能打的牌有很多,其中最大的一张是成长的机会,例如培训,优质的项目机会等,领导都可以酌情把这些资源向有潜力的员工倾斜

做这些事情的时候,你需向员工解释清楚这些事情和他自己的利益关系,只有当他明白他其实是在为自己工作的时候,才能自发的,积极主动的去参与,而不是看作额外的工作负担

到具体操作层面,你需要让员工清楚,你对他有哪些期望,他可以在哪些方面做得更好?

领导的日常工作是将任务分配给员工去完成,但你如果只是简单的告诉员工要做哪些事,久而久之,员工会养成消极的思维定式:“反正你说什么就做什么呗,我也不用考虑为什么做,如何做的更好”

因此,我们在分配任务的时候,要尽量的花时间讲清楚两件事

  • 第一,为什么要做这件事?(对公司的意义)
  • 第二,为什么要你来做?(对个人的意义)

来试想这么一个场景

产品中有一块老代码没人维护(最初的经手人员离职,没人清楚内部逻辑),客户提出相关的功能问题,需要安排人员修复

不合格的领导会这么说

“小王,这个客户的问题你看一下,今天下班之前修复掉”

这时候小王的内心独白一定是这样的:“为什么要我来做啊?这块代码又不是我写的,功能逻辑都没人清楚,还粗暴的要求今天要做完,有没有考虑过实际情况啊?站着说话不腰疼”,你觉得这种情况下小王能够完成好这项任务吗?

其实结合上面讲到的两个点,我们可以这么说

“小王啊,现在我们累积了一些模块A的客户问题,一直拖着不解决的话,会对公司的信誉造成很不好的影响(对公司的意义)。我知道这块逻辑现在没人有清楚,但我相信你有这个能力去理清楚,后面我们有对这块功能做重构的计划,你正好趁此机会先提前梳理下现有问题,之后的重构就更加有的放矢(对个人的意义),我会给你足够的时间,你先大体了解下,做一个初步的计划”

你看,这样的沟通方式,就是在帮助员工理解这个任务的意义,建立他的责任感,大多数情况下,他就会自发的去想,如何把这个事情做好

说完了这三个要点,最后再提几个操作中的注意点

  • 在沟通的过程中领导需要采取主动的姿态,因为大多数员工不会主动的说出自己的想法,或者是本身也没有想得很清楚,那么就需要领导主动的去引导他发现一些东西
  • 这是一个循序渐进,并且持续的过程,人的需求往往是会发生变化的,不能以固化的思维看待问题
  • 当员工达到甚至是超过你的期望时,不要吝啬你的肯定感谢,一句“谢谢”也许会让他很感动
  • 合理的管理预期,对于明确达不到的期望,要及早的坦诚相告